封面选择
封面取景地终于又回到了抹岚。但仔细想起来,上次拍摄抹岚还是在2021年12月的封面,而且当时还不叫《方圆》,而是《莉亚晚报(非日常刊)》。就算除去抹岚是《方圆》大本营所在地这一层意思,抹岚作为零洲的一座巨大中式建筑群,《方圆》没有认真的拍过封面也是太可惜了。于是,在《方圆》创刊3年之后,报社委托糯米第一次认真地拍摄了一组图,当作本期的封面和插图。下面是我们选出的四张备选封面。

图1的主体建筑是抹岚站,这是一座五线换乘车站,分别是社营陆环线西北段、社营花岚线、抹岚城铁一、四、五号线。除抹岚城铁四、五号线在地下站台外,其余三条铁路的站台均在地上层。旁边近处的建筑有新鸟居、旋风塔冰道桥、抹岚神社塔,远处的建筑是谷渊境鸟居和辉月浮空塔。
这张图看起来的确很震撼。几座标志性建筑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眼前,把近处的抹岚站衬托出来,颇有种“为什么鸽子这么大”的神秘感。
但这张图的问题也显而易见——整体色调有点太粉了,像是蒙了一层粉色的雾。因此,这张图片遗憾落选了封面。

图2拍摄的是抹岚新鸟居。抹岚其实有三座鸟居——图中巨大的两座鸟居,以及图中右下方,鸟居长廊末端的小鸟居。鸟居长廊末端的鸟居是抹岚最早的鸟居,而图中巨大的鸟居中,较小的红色的鸟居是先建成的,后面较大的石质鸟居是后建成的。由于两座鸟居的建成时间相差不大,因此在这里不再区分新旧了,统称新鸟居。
这张图切出来封面也很好看,并且一度作为封面的草稿使用——在留言牌群发布的封面预览图就是这张图切出的。
就是这张看起来接近完美的图片,在最终定稿的关键阶段,却被另一张备选封面击败了——图4。

图3拍摄于抹岚市北区的小西山公园。小西山公园是一座海滨公园,步道镶嵌在树丛之间,又恰到好处地点缀着亭子和钓鱼台,景色十分漂亮。
但这张图的问题也显而易见:绿色几乎填满了整张图片,反而导致亭子本体看起来不太突出。而且,这张图缺少独属于抹岚的地域特色,制作封面时切图切起来也不甚合适。
因此,这张图片遗憾落选封面了。

图4拍摄于市中区,中间的白色信标塔为重生塔,而正对着的广场也就得名重生广场了。在“抹岚事变”副本中,这座塔是复活队友的地点。笔者一度以为重生塔的重生就得名于此,但经他人(可能是土豆)提醒才知,重生塔这个名字比“抹岚事变”副本还要早。
这张图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上都十分漂亮。白色的重生塔在图中位置突出、色彩醒目,树木、海洋、麦田、楼栋簇拥在塔的周围,使得整张图片既有城市的喧嚣感,又有着一种滨海小镇的静谧感。
最初这张图未能竞争过图2的原因是,封面元素的配色实在是太难选取了,不如图2直接、艳丽、对比度高。但后来经过尝试,我终于找到了看起来还合适的配色,于是封面之位便毫无疑问地被图4夺得了。
2024年冬季微小说大赛参赛作品选刊
许愿
□shi_jiua
下午,爷爷在陪他做的假山晒太阳。
“黄科,黄科!”他大喊,吓走了他身旁的鸟。
“找老汉做啥子。”
“洋洋啊?好久没看到了,回来耍啊?”
“是,你要做啥。”
“想喝水。”
他端起我递过的水,险些全洒棉衣上。
“好,谢谢,你去忙嘛。”我才走出几步,他又小声说,“黄科,明天你送我点礼物嘛。”
“你要啥子?”
“啊…没得,没得啥子,你走嘛,我没得事。”
他闭上眼,缩回了棉衣。
录音机
□ji_mo_ren
“爸爸妈妈要很晚才会回家。”
“妈妈回到家后都会跟我说一句 :‘茵茵,做个好梦。”
“早上妈妈很早就走了,爸爸说妈妈很忙。”
“现在我可以一个人住着盲杖去上学了,再也不用麻烦爸爸了。”
“昨天爸爸妈妈回来后听见有东西被摔坏了。”
“昨晚妈妈没有给我说晚安。”
“早上爸爸说妈妈这几天加班不回来了。”
药
□ji_mo_ren
“医生,我头疼。”
“我先给你把脉看看。”
医生将一个数据线插到患者的手接口上,淡淡的说:“没啥问题,就是最近流行的网络病毒而…”
话没说完,医生的冷却扇突然加速转了起来,
患者的胸口也跟着发出了冷却扇的呜呜声。
“你这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勒索病毒,对你的健康有很大威胁。”
“那怎么办啊!医生!”
“不用怕,要以毒攻毒。”
“来,护士给他开一剂360”
寒夜之子
□OptifineCat
我的母亲是一个女孩,我的父亲也是一个女孩。母亲在一个寒夜诞下了我,父亲为我找来了御寒围巾。
寒风在她们的脸上雕满了哀愁。如果太阳出来的话,她们一定会开心起来的。
我向太阳祈求多日,终于得到了回应。
太阳很热情,这让我流了好多汗。
我的手很痛,它们好像被晒伤了。
我什么也看不见了,母亲父亲,你们在哪?
“阿廖娜,我们的雪人哪去了?”
“不知道,也许去了天国。”
海的那边是什么
□FFFskye
祖祖辈辈生活在的这片海,是她赐予我们食物。我也成为了一名渔夫。在广袤海中遨游,我无比欢欣。每天抓点鱼虾贝壳,海藻也在我的食谱上。在这我也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位,同样漂泊不安的灵魂,交织相融。
直到孩子们出生,我才想起多年前被巨人们支配的恐惧。快跑孩子们,快跑,到海里来,不要落入他们的魔爪。
……
“妈妈你看,好多只小海龟,我能抓一只带回家养吗?”
窗
□Zero_O5
院子里有一块草坪,不远几颗小树组成了尚且年幼的树林,草坪上有一块野餐布,一家四口正在野餐。
阳光正好,两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正绕着父母打闹——一块石子儿被丢入林中,惊起一阵鸟叫。
两位父母聊着天,眼角带着显然的笑。
“多美好的世界啊。”妹妹撑着脸望着远处的一切。
“是。”姐姐放下手中装着腐烂残羹的食碗“可惜在窗的对面。”
说说《三角洲》
《三角洲》↗是一首在2022年8月4日投稿至B站的虚拟歌手原创曲,由重水 _P作曲、林谨书作词、67_P 调校,视频由我制作。转念再看,两年半了。近日在硬盘中翻出当时视频制作的原始素材↗,重看《三角洲》,想把一些我觉得值得一提的东西说一说,也就有了这篇文章。
其实要想回顾当时的创作历程,去翻当年的聊天记录固然是最优解。但几经辗转,我手上的电子设备已经全部换了新,所以我能依赖的很大程度上只有我的记忆了。
《三角洲》词曲的成型大约是在 22 年年初。对这首歌,老月(也就是林谨书,老月是我们习惯的称呼)一直希望做一个完整的MV。清明节假期,老月约上我和八卦(另一位朋友)找了家肯德基见面。开始大家奔着玩去的,没想到聊着聊着聊起“正事”来了,准备了好几款团建项目的八卦大呼失望(其实也没有)。
我带了个空的白本子,于是我们开始在纸上边画边设计MV的剧情。最开始的设计是在一列卧铺火车上,一位打工者从上车到坐定(大概?)的整个过程。老月甚至计划了很多,比如包下一整个卧铺隔间的六张床用来拍摄。而我其实从来没坐过卧铺,于是在边上恶补了好一阵火车的构造。
另外一提,在等肯德基的时候我开了把雀魂三麻。我愣是自摸了个国士,结果老月给打出去追十三面了,结果那把没和成。
但总而言之,这个计划流产了。
嘛嘛嘛,做一个思想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不是很正常吗(
也不尽然。其实各种意义上来说,你不太能指望几个松散的大学生(再加一个高中生1)在平时没想着做准备的情况下能把这事办成。原计划本身就足够繁琐,真能执行下来才是狠人。
不过毕竟这玩意还得投稿啊。一直鸽下去没个头,也赶不上当年的创作赛。
我已经不记得是谁提的“拍重庆二号线”作为视频的点子了。但不管是谁提的,这意味着它的拍摄和制作一定都得是我来负责了。
Alright,消防队员该出山了。
“消防队员”是个梗。总而言之,当重水或者老月没啥预算/没啥时间/没啥要求的情况下,就会让我帮忙做一下曲子的PV。
一般而言我会吐槽说“找我灭火来了”,所以我也就成了消防员。
我倒也不会做什么高大上的视频,最多最多也就是整点一图流,加点字。但凡要做点更高级的效果我都不行。
但反正其他几位主创都没说什么(
不过这次和上两次的一图流又不一样。
一图流的时候,已经有了成品的曲绘,作者们已经把要表达的内容全部准备好了,而我是那个负责组装最后一道工序的人。
换句话说,在这种情景下,我更需要考虑如何不打折扣地将各位的想法传达给听众。我更会把自己视作一个按图纸定稿的“制作者”,而不是创造内容的“作者”。
但这次,视频当中的“表达”交给了我。我需要在其中表达出一些什么。在这一刻,我成为了这个作品的“创作者”之一。
我向来是不喜欢主动地解读一个作品的。一方面是我确实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会很迟钝(比如我是在《野狗》发布后才完全理解它的意象和主题),另一方面是我觉得“解读”可能会破坏一些原有的美感——就像魔术揭秘可能会破坏魔术的乐趣一样;我更想让很多东西停留在“感受”的层面。
不过不管怎么样,我确实是很早就知道了《三角洲》在讲什么。但是此处我不太想直接说出我的想法。
如果读到这里了,不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,不论听没听过原曲,我都想请你打开《三角洲》↗,听一听它。
我希望你不会被我接下来说的东西完全带跑了,请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首先是取景的问题。我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心,但我最终选择的是二号线从大渡口到大堰村的一段。那个时候我刚好在那附近做家教,多少是因为顺路。不过现在看来确实是很合适的一段景色。
越过大堰村,从动物园到大坪,就会越来越接近繁华的商业区——杨家坪、谢家湾、高楼大厦、熙熙攘攘。从大坪隧道往外,则是嘉陵江边,灯火璀璨。
我一直很喜欢二号线的这段江景,尤其是夜景。我会给所有打算来重庆旅游的人推荐坐一次二号线,透过窗户看看重庆的景色。不过《三角洲》的主题,终究不太适合用这段景象。
而从大渡口到大堰村,你能看到居民楼——老的、新的;你能看到公园——茂密、蓬勃;你能看到马路——车水马龙,来往交会;你还能看到一些还没开发的地段,仿佛在等待什么破土而出。这是更加真实的重庆,是我时时所看见所听见的重庆。
这些元素的相互交织仿佛就有一种“魔力”,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下,让我觉得坐上了一列穿梭在不同时间的列车里,一切的一切全都浓缩、凝固在这一段旅程中。
列车驶离马王场时,你能看到一个堆满了钢材的地方。那里是一个钢材市场,现在已经不在那里了。很惭愧的是尽管我回去过,但我对这里现在是什么完全没有印象。
我一共拍了三次。第一次因手机内存不足而作废,第二次因手指遮挡镜头而重拍。事实上第三次也没能完全回避这个问题。我毕竟不是摄影师(
毕竟重庆的夏天还挺热的,短短几步路就能让人大汗淋漓,来回折腾也不太好受。如果你反应过来了的话,也是在2022的夏天,发生了重庆山火。
总之应老月的强烈要求,为了遮掉镜头中的手指,在视频一开始的部分做了一个黑色的眼形遮罩。这个遮罩在列车运行起来的时候会消散掉,至于这是谁的“眼”,我并没有一个答案。
……至于为什么留下前面这一小段走路赶车的剧情,说实话我忘记了,好像是为了突出“真实感”吧。
还有一个老月强烈不满的点是自动对焦。在列车启停的瞬间,手机会因加速度的改变而重新对焦,这就导致了画面的抖动。但这个在各种意义上都无法修正,也就作罢了。
视频后期。首先是调色的事情。如果你有看过我上传的原始素材,你会发现那是一个晴朗得不能再晴朗的夏日。蓝天、阳光、绿树,鲜艳而炽烈。
但《三角洲》并不是一首鲜艳而炽烈的曲子。它很平稳,像是粘稠的糖浆缓缓漫过桌面。但这并不是一种“安宁”的平稳:虽然在这种平稳之下,没有什么蓄势待发、等待爆发的力量,它却并不“静”,实际上仿佛是被架在某种高处一般——就像是黄河,它沿河道奔流,但它所流过的河床本身却比地面高出十数米。
同样的,它很缓慢,但它并不压抑——充其量只是一种“沉闷”。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限制它的走向,但在这种一成不变当中,它只愿缓缓走过,缓缓穿行。一如重庆的夏天,让人不愿有任何的行动。
所以我凭借这两种感觉,大胆地将画面整体的颜色调向了暖调,并削弱了各种其他颜色的成分。我并不想让画面太过诡异,但力求突出一种“不正常的正常”,一种“准日常”的感觉。
但另一方面,这种调色是极不精准的。我当时所用的设备是华硕初代天选,它的色域甚至只有72%NTSC——换句话说,这块屏幕上的颜色基本没有一个像素是准的。所以我完全是凭感觉在调。现在想想我胆子真大。
另外是视频中的字体。字体应当是重水2指定的Adobe 明体,并且要求使用繁体字。
而我所做的额外处理是压缩了字的左右间距。我想营造一种“拥挤”的感受。这是一种“恰到好处”的拥挤,会让你有些不适,但却不会有太多的力量把你挤得到处乱撞,无处容身。
列车、拥挤、缓慢、沉闷。现在想想,和最初的剧本设计其实全对上了。
还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瞬间。
一是在“前方到站”的报站音后出现的标题。忘了是谁的设计了,可能就是我的。这里最开始的时候,音乐是和“三角洲”三个字同时出现的。后来应该是在老月的建议下 改到了在标题消失后再播放。
二是在 02:19 的时候,画面中的居民楼有一部正在向上移动的电梯。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瞬间,是唯一一个画面有纵向移动的元素的瞬间。
三是列车进入平安站停住后,一位妇人从左边缓缓走入镜头,手中拿着扇子扇风。此时歌词恰好到了“日光催逼着闹钟睁眼 / 潮气裹挟着躁动涌现”一句。
我很难明确地说出我喜欢这几个瞬间的理由。这应该就是一种只属于我自己的感受吧。
这首歌最后定在 2022 年 8 月 4 日投稿。忘了是谁的主意了。
它本应是一首参加当年的“虚拟歌手创作赛”的曲子。但好几天过去,我们也没有在创作赛的作品列表里找到它。
或许恰好确实是因为在正式进入歌曲前,有长达两分钟的一段内容,使得最终人工筛选合格投稿的工作人员误判了。也因此,这首歌几乎没有得到那个夏天的任何流量。
我一直觉得很可惜很可惜,我觉得它不应该只有寥寥两千的播放量,它值得更多。
不过确实也有不少老师注意到了它,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与鼓励。谢谢大家的喜爱和赞美。
真的,非常感谢大家。
夜深了,眼睛也有点花了。没想到一口气写了四个小时,洋洋洒洒写了四张将近八页纸。
谢谢你看到这里。
晚安。
二元三次单项式
2025年3月6日凌晨3时
于北京